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


你相信人性本善嗎?
不相信一個人真的很容易,但是相信似乎會比較幸福!
穿插式拼湊
2003年電影《送信到哥本哈根》是由丹麥知名小說家安妮荷姆(Anne Holm)的感人暢銷小說『北方自由』改編而成的。劇情敘述1952年,一位從小就生活在保加利亞共產勞改集中營裡的孤兒大衛(Ben Tibber飾)因受人之託,帶著一只指南針、一塊麵包與一封信逃離集中營。保羅費格導演運用小男孩大衛本身所擁有的片段記憶和現實的逃亡相互穿插,以拼湊式的手法交代劇情,導致本片一開始便是小男孩面臨共產世界恐怖地追捕,耳畔還不斷出現某人的忠告:「不要相信任何人!」成功地讓觀眾馬上一同陷入《送信到哥本哈根》中的情節迷霧。
大衛戰戰兢兢地從保加利亞經希臘、義大利、瑞士到丹麥的哥本哈根,在這趟送信之旅中,從大衛映入眼簾中盡是旑旎怡人的田園風光,巧妙地將明亮的自由國度和黑暗的共產國家,呈現出鮮明的對比,也適度地突顯出人心因應環境的不同而產生的變化。
「防衛」的代價

然而,大衛即使見識到自由的世界,他依然對周遭的人懷著高度的警戒心與不信任感,甚至不自覺中喪失了微笑,在大衛不知該用何種態度來適應陌生的新環境時,侍衛官和好友約翰各持己見的論述,則有趣地形成了影片中所要傳達的生命課題。
究竟該不該信任人呢?長年待在軍事體制的侍衛官,以「外面的世界是危險的」前提條件,作出了不要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結論。而好友約翰(吉姆卡維佐飾)則表示「世上有友善的地方,我曾見過」的樂觀積極說法,成為了支撐大衛投奔自由的重要信念。
《送信到哥本哈根》在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的交互辨證下,不斷地衝擊觀眾對於人際情感的思考。畢竟人心難測、世事難料,「信任」的人生習題始終在考驗人性的意志力。
不過,大衛真正的心理陰影來自於一塊肥皂所伴隨而來的槍聲,它奪走了好友的性命,也奪走了自己的笑容,更是午夜徘徊不去的夢魘,無法消散的驚懼與哀傷,早已構築起一道高聳的心牆,大衛一路上獨自承受被恐怖記憶禁錮的心靈煎熬,反而加深了電影扣人心弦的情感力道。
得來不易的「自由」





但是,隨著大衛旅程中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之後,大衛獲得了許多人的幫助,也逐漸拋開了他對陌生人的冷漠與防衛之心,尤其是在瑞士老奶奶蘇菲(Joan Plowright飾)的畫作幫助之下,大衛才完全敞開心扉,釋放自身壓抑已久的深沉恐懼與悲傷。這一趟送信之旅,也讓他獲得了嶄新的人生視野!
本片的整體節奏予人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並且真實地展現男主角大衛逐步卸下心防的情感歷程,更運用大量的交通工具(舉凡船舶、自行車、卡車、機車、飛機等),幾乎所有想得到的代步工具全都亮相了!

大衛就一路從保加利亞到達義大利,再逃到瑞士,進而回到丹麥,幾乎橫跨歐洲全境,其實將《送信到哥本哈根》歸類到”公路電影”也不為過啦!而保羅費格導演也利用「旅程」的暗喻來表達男主角大衛追尋身分認同的刻痕寓意。

儘管相信人心是如此艱難,但是我們依然必須選擇相信,影片中後段大衛在教堂中突破自己的內在恐懼,首度嘗試主動向配有槍枝的守衛打招呼,不正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最佳示範嗎?
誠如約翰所言:「活著才能改變世界,死了就不能」,也許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無非是另一種自我成長的人生試煉。惟有懂得分享、懂得信任、懂得尊重,才能增加每一個人生命的厚度與價值,也會比較容易擷取到幸福,不是嗎?
《送信到哥本哈根》電影MV-There Can Be Miracles(背景音樂)